来此地之前,印象中并没有见过蟑螂。抑或见过,但并不知为何物,就如同大街上匆匆的行人。虽进入视野,可是很快就烟消云散。
这个地方的蟑螂多的实在让人无法忍受,并且样子太过丑陋,全身通黑,长长的触角,翻过身来更是可恶。更令人作呕的是蟑螂散发出一种非常恶心的气味,网上资料说是恶臭的味道,我觉得并不是臭味,而是非常具有刺激性的气味,让人闻过后简直立刻就会昏厥。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后来发现蟑螂越来越多,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的领地,遂决心消灭之。
其实一开始我是无意去伤害它们的,都是生命,只要没有影响到我,实在没理由开杀戒。原来在农村乡下的时候,夏秋季节之时,在墙壁的高处很容易发现壁虎。它们对人类不仅无害而且有益,难能可贵的是它们还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如果你想看看它们样子的话,打开手电筒朝上,就会发现它们安静地在那里伺机而动。除此之外,你不太会注意到它们。更不可能给你 突然的惊吓,让你心里发毛。它们似乎是那么的可爱,默默地做着好事,而又那么地低调。
相比之下,蟑螂真的是必出之而后快。 故事发生在昨天晚上,就是像这样面对屏幕,扭头之虞,发现目标。开始备战,经过一番功夫,消灭之。在处理的过程中竟发现了第二只,又除之。后又躺在床上不经意的动了一下手,竟碰到了一只,杀之。怎么会这么巧,平时上床的蟑螂好像没看到过,这只不仅上床了,还被我发现了。故事没有完,过了一会儿,脚好像碰到了什么,翻身下床,在床板的下面又发现了一只,击杀之。故事该结束了吧,事情有时候就是这么不可思议。昨天天有点热,加上因为对付这些蟑螂忙活了好一阵子,比较烦躁。于是就去拿空调遥控器,想吹点冷气。谁知在遥控器的边上又有一只,忙活了好一阵子,跑掉了。经过一番找寻,成功地找到并消灭了。就在此时,感觉不太对劲,死的这只比刚才逃掉的那只好像要小。于是动了附近的床头柜,果然在这里。一只拖鞋拍过去,死翘翘了。
心想这下可以睡了吧,谁知没多久就听到好象是蟑螂的声音。起身来看,还真有一只,追着它,竟躲到了自行车的轮子下面与地板的缝隙里。它可能以为这个缝还能往里面进,我就顺势把轮子往后一转,转眼间,就一命呜呼了。
前前后后,一共七只。蟑螂好像会成群出动, 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现好几只。不过昨天的整个过程很巧合,也很偶然。因为第一只,发现了第二只。第三只和第四只分别是身体躺在床上时手和脚碰到的,相当的偶然。第五只是拿遥控器时发现的,第六只是因为第五只才发现的。只有第七只才是像平时那样因为听到有声音去处理的。
偶然和巧合看似不可思议,但确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就像我们开车去某个地方,应该会有一路绿灯的可能性。生活中遇见鬼的事情想必也是不少的,当然了也会有特别幸运的时候。其实不管怎样,很多事情也许就在于开始的那个点,只要抓住了那个节奏,顺势而为,就能水到渠成。这个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运』或『势』。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实干和努力来赞扬投机取巧,而是要在运势的基础上努力,成效才能更好地呈现。
2017年9月26日星期二
2017年9月24日星期日
花大舅看問李瓶兒
李瓶兒臨終之時,書中有花大舅看問的情節。原文如下。
此時的李瓶兒已是油盡燈枯,病人膏肓。病痛的折磨早已使得曾經的美人香消玉殞,風采不再,此時對任何外人恐怕都是唯恐避之不及的。更糟糕的是患的還是婦科病,在那個禮法森嚴的時代裡,有男性來看望,恐怕還是比較尷尬的。也許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官哥兒的死以及自己的重病都讓李瓶兒意識到了這是對自己曾經所犯罪過的報應。繼而對花子虛產生了愧疚感,所以當花大舅來看望的時候,不由得又激起了陣陣愧意。
無奈,尷尬和羞愧讓李瓶兒無法面對眼前的一切,只好扭過頭去,用沉默來訴說著一切。
不一時,西門慶陪花大舅進來看問。見李瓶兒睡在炕上不言語,花子由道:『我不知道,昨日聽見這邊大官兒去說,才曉的。明日你嫂子來看你。』那李瓶兒只說了一聲:『多有起動。』就把面朝裡去了。讀至此處,頗有疑惑。照理講,花大舅此時最起碼也是以客人的身份來探望自己的,李瓶兒應該以禮相待啊,怎麼弄的好像很冷場似的。乍一看,有點不近人情的味道,可仔細一品,頓覺妙不可言。
此時的李瓶兒已是油盡燈枯,病人膏肓。病痛的折磨早已使得曾經的美人香消玉殞,風采不再,此時對任何外人恐怕都是唯恐避之不及的。更糟糕的是患的還是婦科病,在那個禮法森嚴的時代裡,有男性來看望,恐怕還是比較尷尬的。也許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官哥兒的死以及自己的重病都讓李瓶兒意識到了這是對自己曾經所犯罪過的報應。繼而對花子虛產生了愧疚感,所以當花大舅來看望的時候,不由得又激起了陣陣愧意。
無奈,尷尬和羞愧讓李瓶兒無法面對眼前的一切,只好扭過頭去,用沉默來訴說著一切。
2017年8月4日星期五
老人的话
那是正值麦收的时节,爷爷突然在老宅走了,走的很仓促。依然记得爷爷在水晶棺的模样,脸被毛巾掩着,全身蜷缩侧躺着,很安静。
爷爷养育了七个儿女,辛苦操劳了一辈子。中年过后因劳成疾,背驼的很严重。我的人生在爷爷进入老年后开始与之交汇,印象中的爷爷弯着腰,在路上静静地走着。由于孙辈众多,爷爷与我的感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热烈,好像只是一种淡淡的亲人之间的关系。但爷爷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这句话是在爷爷与叔伯之间的闲聊中被我无意听到的,当时只是很诧异,顿觉不可思议。差不多二十年过去了,爷爷的话应该是对的,因为爷爷亲身经历了两段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有评价的资格的。
爷爷说了一句这样的话:现在还不如老蒋那个时候。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可能是爷爷对一个甲子社会变迁的真情表达,也是对人情冷暖的真实感受。
很多时候,与其从教科书上学习历史,不如去聆听历史亲历者的真情表达。
爷爷养育了七个儿女,辛苦操劳了一辈子。中年过后因劳成疾,背驼的很严重。我的人生在爷爷进入老年后开始与之交汇,印象中的爷爷弯着腰,在路上静静地走着。由于孙辈众多,爷爷与我的感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热烈,好像只是一种淡淡的亲人之间的关系。但爷爷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这句话是在爷爷与叔伯之间的闲聊中被我无意听到的,当时只是很诧异,顿觉不可思议。差不多二十年过去了,爷爷的话应该是对的,因为爷爷亲身经历了两段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有评价的资格的。
爷爷说了一句这样的话:现在还不如老蒋那个时候。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可能是爷爷对一个甲子社会变迁的真情表达,也是对人情冷暖的真实感受。
很多时候,与其从教科书上学习历史,不如去聆听历史亲历者的真情表达。
2017年7月1日星期六
學習
我們一輩子都在不斷地學習。
年少時,我們努力學習如何做一個成績優良的好學生
成年後,我們虛心學習怎樣做一名盡職盡責的好職員
有了孩子後,我們認真學習做一對事無鉅細的好父母
日落黃昏時,我們要坦然學習如何做一位瀟灑的過客
年少時,我們努力學習如何做一個成績優良的好學生
成年後,我們虛心學習怎樣做一名盡職盡責的好職員
有了孩子後,我們認真學習做一對事無鉅細的好父母
日落黃昏時,我們要坦然學習如何做一位瀟灑的過客
2017年6月4日星期日
凤凰的嘴脸
在万马齐喑的中国媒体环境中,想找寻一点新鲜的有良知的资讯与观点真的很难。直到有一天发现了一个网站,上面的节目观点和内容谈不上石破天惊,但觉得还有几分客观和良知。比如谈了许多关于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情况,印象比较深的是国军派出远征部队对日作战的史料。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在大陆的语境下不可能看到的历史细节和社会角落,所以就觉得凤凰这个媒体还是比较有良知和公信力的。在这样的误会和错觉下曾一度把看凤凰作为我的日常生活的必修课,然而,谎言终归是谎言,总有被识破的那一天。
从最初的欣喜到后来的些许怀疑,继而到后来的深度质疑,这种变化也是促使我找寻真相的动力。直到我从中国的局域网跳出来进入到真正的互联网,探寻真相才变得那么轻而易举。
事实是,凤凰具有强大的螽蚣背景。或者说凤凰高端管理层与螽蚣进行了某种形式的交易。凤凰董事局主席刘是大陆的退伍军人,后从事新闻行业,随后下海经商积累了不小的财富。凤凰的其中另外一个股东本身就是中资企业,所以看到凤凰报道新闻的角度口径基本是和螽蚣的中央媒体严格保持一致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的谎言拆穿了,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凤凰是如何设局迷惑观众的。谈起凤凰大家肯定会认为它是个香港电视台,当初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总部在香港啊,还有它在用繁体字啊,这样的理由足以说明问题了吧。可经过查询发现,它在香港根本就没什么名气,甚至可以说没什么人观看。最重要的两个台,中文台和资讯台都是以繁体字配合普通话来播出,而那个香港台可怜巴巴地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内容。在香港的影响甚微也可通过两个方面看出来。首先,重要的两个台是用普通话来播出的,而粤语才是香港民众交流的首选和主力。其次便是在中文台和资讯台的广告商基本都是大陆的,香港本土的好像很少,至少我是没有看到。那么再结合凤凰报道的内容和政治倾向来看,它与香港媒体基本上毫无关系。
可是,对大陆的播出竟采用繁体字,这一点是相当诡异的。既然要在大陆播出,螽蚣绝对是要严格审查的,为什么会允许凤凰采用普通话加繁体字这一奇怪的搭配呢?看似滑稽,仔细想想其实并不难理解。从凤凰自身的角度来说,要想在大陆市场竞争,最大的优势其实是所谓的境外媒体的身份。因为只要在大陆播出,就得执行严格的审查,螽蚣在这一点上不会对哪个特殊的个体开绿灯。利用这个所谓的香港媒体的身份会让国人有种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错觉,使得不少国人对于凤凰有着相当的好感。另一方面,螽蚣也是在利用凤凰掩饰过的形象。自说自话和自吹自擂难免让人厌烦和恶心,这个时候看看所谓的境外外媒体的有关经过审查的比较温和的言论可能会舒服一点。这其实是在假借他人之口说自己的好话,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有意伪造的。正是因为要时时刻刻提醒观众们“我是香港媒体,我是海外媒体”,所以凤凰才用了这个不伦不类的组合。
简单来讲,凤凰就是螽蚣搞的一个托,有点出口转内销的意思。手法之拙劣太容易授人以柄,螽蚣的蠢货们智商堪忧啊。
从最初的欣喜到后来的些许怀疑,继而到后来的深度质疑,这种变化也是促使我找寻真相的动力。直到我从中国的局域网跳出来进入到真正的互联网,探寻真相才变得那么轻而易举。
事实是,凤凰具有强大的螽蚣背景。或者说凤凰高端管理层与螽蚣进行了某种形式的交易。凤凰董事局主席刘是大陆的退伍军人,后从事新闻行业,随后下海经商积累了不小的财富。凤凰的其中另外一个股东本身就是中资企业,所以看到凤凰报道新闻的角度口径基本是和螽蚣的中央媒体严格保持一致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的谎言拆穿了,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凤凰是如何设局迷惑观众的。谈起凤凰大家肯定会认为它是个香港电视台,当初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总部在香港啊,还有它在用繁体字啊,这样的理由足以说明问题了吧。可经过查询发现,它在香港根本就没什么名气,甚至可以说没什么人观看。最重要的两个台,中文台和资讯台都是以繁体字配合普通话来播出,而那个香港台可怜巴巴地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内容。在香港的影响甚微也可通过两个方面看出来。首先,重要的两个台是用普通话来播出的,而粤语才是香港民众交流的首选和主力。其次便是在中文台和资讯台的广告商基本都是大陆的,香港本土的好像很少,至少我是没有看到。那么再结合凤凰报道的内容和政治倾向来看,它与香港媒体基本上毫无关系。
可是,对大陆的播出竟采用繁体字,这一点是相当诡异的。既然要在大陆播出,螽蚣绝对是要严格审查的,为什么会允许凤凰采用普通话加繁体字这一奇怪的搭配呢?看似滑稽,仔细想想其实并不难理解。从凤凰自身的角度来说,要想在大陆市场竞争,最大的优势其实是所谓的境外媒体的身份。因为只要在大陆播出,就得执行严格的审查,螽蚣在这一点上不会对哪个特殊的个体开绿灯。利用这个所谓的香港媒体的身份会让国人有种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错觉,使得不少国人对于凤凰有着相当的好感。另一方面,螽蚣也是在利用凤凰掩饰过的形象。自说自话和自吹自擂难免让人厌烦和恶心,这个时候看看所谓的境外外媒体的有关经过审查的比较温和的言论可能会舒服一点。这其实是在假借他人之口说自己的好话,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有意伪造的。正是因为要时时刻刻提醒观众们“我是香港媒体,我是海外媒体”,所以凤凰才用了这个不伦不类的组合。
简单来讲,凤凰就是螽蚣搞的一个托,有点出口转内销的意思。手法之拙劣太容易授人以柄,螽蚣的蠢货们智商堪忧啊。
2017年6月3日星期六
蒋字与毛字
不知怎么地,突然想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想比较一下蒋中正和毛泽东两个人的写字水平,在网上搜索了相关资料,发现两个人还是很有可比性的。两人幼时都曾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想必习字应是极其重要的训练内容之一。而后两人继续接受新式学堂的教育。此后,蒋介石读的是军校,而毛泽东读的是师范学校。按道理上讲,毛比蒋似乎更应该是个读书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更具备先天的优势。那么作为最具辨识度和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之一的书法在两人的身上有着怎样的体现呢?
谈这些问题之前,有些事情需要做个交代。笔者是个彻彻底底的书法外行,既不懂书法理论,更没有什么书法作品。甚至日常写的字都觉得惨不忍睹,无法直视。但尽管这样,当看到名家之作时还会发出内心的惊叹--原来字可以写的这么漂亮!有时候无甚善举不必求全责备,有颗向善之心才是首先应努力的方向。同样的道理,看到名作后的我,有强烈的认同感 ,最起码说明了我具有流传了数千年的书法审美基因。就凭这一点,我想我就有资格以一个旁观者来评价一番上述两个人的风格。
先从日常行文来说,蒋介石的日记似乎是个不错的角度,那就先来看一下蒋介石的日记手稿

下面是毛泽东的信件









谈这些问题之前,有些事情需要做个交代。笔者是个彻彻底底的书法外行,既不懂书法理论,更没有什么书法作品。甚至日常写的字都觉得惨不忍睹,无法直视。但尽管这样,当看到名家之作时还会发出内心的惊叹--原来字可以写的这么漂亮!有时候无甚善举不必求全责备,有颗向善之心才是首先应努力的方向。同样的道理,看到名作后的我,有强烈的认同感 ,最起码说明了我具有流传了数千年的书法审美基因。就凭这一点,我想我就有资格以一个旁观者来评价一番上述两个人的风格。
先从日常行文来说,蒋介石的日记似乎是个不错的角度,那就先来看一下蒋介石的日记手稿

下面是毛泽东的信件
从书法来看,先看蒋介石的作品



下面是毛泽东的书法作品





从日常行文的角度来说,侧重于内容的表达,也就是传达信息。在保证可识别的前提下兼顾其他方面,达到一种各方的平衡。如果除了字迹工整,还兼具审美价值的话,那无疑会增加读者的兴趣和所言所指在读者心中的分量。而从书法作品的角度来说,要求更高。审美的评价也更加复杂,包含主观和客观。主观是指审美中的差异性,而这种个性要建立在客观的某种统一的法度上。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还做不到对某件书法作品细致入微的评价。至于直观感受方面的,本人倒是可以谈谈。蒋的字一眼望去便知是有功底的,修身养性的功夫应该是没少下。在现代社会里,书写的机会越来越少,从书法评价一个人并不客观。但在蒋毛二人求学的年代里,对书写的要求应该还是很高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和对自我要求的高低便可透过书法一目了然。相比之下,蒋的字更符合书法审美的主流价值,在我看来就是既端庄严谨,又秀丽飘逸。反过来也可说明蒋中正身上具备中华万千文人普遍的人格。毛体看不到有什么法度可循,更多的是放荡不羁,是无所顾忌。更重要的是单从书法来讲,我看不到美感,总之就是看上去乱糟糟的,心里毛毛的。在明知传统文化对文人的书写有要求的情况下,还这般放纵,如果不是过于自信的话,那可能就是对周遭的极端蔑视。可如果是自信的话,那得是多么自恋啊!更可怕的是后者,明知一堆垃圾,还招摇过市,摆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姿态,权力的傲慢对传统文化的毁灭可见一斑。
2017年5月31日星期三
邪教当政
曾经手捧邪教编写的邪书,百思不得其解。为何书中的每个字我都认识,可把它们组织成句子却一无所知?甚至一度怀疑过自己的智商,不配学习那么先进的理论,而那些理论在邪教的宣传中拥有战天斗地的超能力,甚至可以佛挡杀佛。后来似乎慢慢明白了,邪教靠的是谎言和暴力。而此刻,我又很庆幸,因为我从一开始就拥有对谎言的天然免疫力。所以,在培养奴隶与愚民的体制下,我成了残次品。对此,我并不感到悲哀,因为成为洗脑的失败品从某种程度上是件光荣的事情。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螽蚣这个怪胎从一开始就是深受邪恶之神护佑的,在苏共的保驾护航之下也算一帆风顺。随后竟堂而皇之地搞了个狗屁苏维埃政府,一群土匪建立政权还得用别人的名字,真是荒唐。在政府军的围剿之下几近覆灭,也许是天不亡之,其武装竟能穿插游走于政府军的层层包围中。
等到匪徒聚集于西北一隅时已是溃不成军奄奄一息。熟料天意不可知,日军全面侵华在此时爆发。政府军积极抗日义不容辞,多少将士洒血疆场,多少忠魂名垂千古。然中日差距太过悬殊,不管是军事装备水平,还是军人的素质都不具可比性。在此背景之下,城池几乎尽失,但依然将士用命,奋死抵抗。
再来看看螽蚣这个历史小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掩护下,一分抗日,二分敷衍,七分发展。屯聚西北的几年时间里,部队从几万人竟发展到了惊人的百万之众。以致于在邪教编写的历史教科书里都显得乏善可陈,我们无法想象自诩抗战中流砥柱的邪教竟然连像样的战绩都拿不出来。那个所谓的狗屁大捷只不过是袭击了日本的一个辎重车队,并不是什么主战部队。所谓的xx大战也只不过是在半夜里挖铁路线,还有桥梁什么的。可以看到,邪教能拿得出手的战绩竟然都是针对非主力作战部队的。对国军的大规模抵抗会战竟一笔带过,语焉不详,其轻描淡写的态度深刻揭示了螽蚣的心虚和自欺欺人,其偷梁换柱的小人行径也直观地暴露了螽蚣的无耻嘴脸。
日寇被赶出中华大地,更大的灾难接踵而至。抗战后的国军元气大伤,而此时的螽蚣僵尸们正脑满肠肥。不要忘了,螽蚣的后面还有个北极熊。在北极熊的帮助下,螽蚣从东北战场的胜利席卷南下,可谓势如破竹。被彻底洗脑的僵尸们无所顾忌的猛冲猛打,在惨无人道追求胜利的战争规则下,胜出的自然是那些脸最厚心最黑的暴徒。
夺取政权后的螽蚣依然不改其邪教本质,公器私用,绑架政府,钳制社会,操控舆论,妄称民意,强奸司法,愚弄民众。政治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一群痞子流氓妄谈治国之道 。整天就知道搞什么阶级斗争运动,实则就是整人,铲除异己。一个专制独裁的政权在谎言的包装下已然在大好河山播下了恶的种子,所以恶之花才开的那么血红刺眼。无法想象,在和平年代竟有几千万人成为饿死鬼。也无法想象,本该成为民族脊梁的知识分子竟像猪狗一样被奴役,那个被他们视为高于生命的尊严被那些手拿皮鞭的人踩得稀巴烂,这比从肉体上消灭他们更可怕。更为糟糕的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几乎被消灭殆尽,那些帝王权谋御人之术等封建腐朽文化却被螽蚣拿过来为己所用,毒害人间。令人欣慰的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香火并没有中断,在美丽的宝岛台湾已然蔚然成风,并且和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普世价值的完美结合正在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实乃中华民族之大幸!
我相信,历史的车轮终将会滚滚向前。那些身负罪恶和血债的刽子手独裁者和打手们也终将被钉上耻辱柱,扫进垃圾堆。可那时逝者已去,唉,这又是怎样的悲哀!
螽蚣这个怪胎从一开始就是深受邪恶之神护佑的,在苏共的保驾护航之下也算一帆风顺。随后竟堂而皇之地搞了个狗屁苏维埃政府,一群土匪建立政权还得用别人的名字,真是荒唐。在政府军的围剿之下几近覆灭,也许是天不亡之,其武装竟能穿插游走于政府军的层层包围中。
等到匪徒聚集于西北一隅时已是溃不成军奄奄一息。熟料天意不可知,日军全面侵华在此时爆发。政府军积极抗日义不容辞,多少将士洒血疆场,多少忠魂名垂千古。然中日差距太过悬殊,不管是军事装备水平,还是军人的素质都不具可比性。在此背景之下,城池几乎尽失,但依然将士用命,奋死抵抗。
再来看看螽蚣这个历史小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掩护下,一分抗日,二分敷衍,七分发展。屯聚西北的几年时间里,部队从几万人竟发展到了惊人的百万之众。以致于在邪教编写的历史教科书里都显得乏善可陈,我们无法想象自诩抗战中流砥柱的邪教竟然连像样的战绩都拿不出来。那个所谓的狗屁大捷只不过是袭击了日本的一个辎重车队,并不是什么主战部队。所谓的xx大战也只不过是在半夜里挖铁路线,还有桥梁什么的。可以看到,邪教能拿得出手的战绩竟然都是针对非主力作战部队的。对国军的大规模抵抗会战竟一笔带过,语焉不详,其轻描淡写的态度深刻揭示了螽蚣的心虚和自欺欺人,其偷梁换柱的小人行径也直观地暴露了螽蚣的无耻嘴脸。
日寇被赶出中华大地,更大的灾难接踵而至。抗战后的国军元气大伤,而此时的螽蚣僵尸们正脑满肠肥。不要忘了,螽蚣的后面还有个北极熊。在北极熊的帮助下,螽蚣从东北战场的胜利席卷南下,可谓势如破竹。被彻底洗脑的僵尸们无所顾忌的猛冲猛打,在惨无人道追求胜利的战争规则下,胜出的自然是那些脸最厚心最黑的暴徒。
夺取政权后的螽蚣依然不改其邪教本质,公器私用,绑架政府,钳制社会,操控舆论,妄称民意,强奸司法,愚弄民众。政治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一群痞子流氓妄谈治国之道 。整天就知道搞什么阶级斗争运动,实则就是整人,铲除异己。一个专制独裁的政权在谎言的包装下已然在大好河山播下了恶的种子,所以恶之花才开的那么血红刺眼。无法想象,在和平年代竟有几千万人成为饿死鬼。也无法想象,本该成为民族脊梁的知识分子竟像猪狗一样被奴役,那个被他们视为高于生命的尊严被那些手拿皮鞭的人踩得稀巴烂,这比从肉体上消灭他们更可怕。更为糟糕的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几乎被消灭殆尽,那些帝王权谋御人之术等封建腐朽文化却被螽蚣拿过来为己所用,毒害人间。令人欣慰的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香火并没有中断,在美丽的宝岛台湾已然蔚然成风,并且和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普世价值的完美结合正在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实乃中华民族之大幸!
我相信,历史的车轮终将会滚滚向前。那些身负罪恶和血债的刽子手独裁者和打手们也终将被钉上耻辱柱,扫进垃圾堆。可那时逝者已去,唉,这又是怎样的悲哀!
2017年5月26日星期五
浅论余大师
按理说,中学时代是读书的极佳时间窗口,这一时期正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这个时间段内读的书特别重要,对一个人思想境界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但是书的品种千千万,品格也是高低不一,读好书与坏书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有句话这样讲: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套用这句话,不求读到好书,但求不要读到邪书。
高中时代读的课外书很少,但是在各种课外辅导材料上知道了很多名著。由于当时的闲暇时间比较少,所以就把部分心仪的著作暗记在心,想着等将来有时间了就彻底地读一读。其中,就有一本这样的书--《文化苦旅》。到后来真的有了读书的时间,也算是完成了当年的计划,比较完整地细读了余秋雨先生的这部散文作品精选。读完后,初步感受就是文字风格清新秀丽,立意高瞻远瞩,内容气象万千,行文大开大合。
直到有一天,在网络上看到一段视频,其中提及余秋雨在当年汶川地震时的一番言论。随即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确是有这么一篇文章,题为《含泪劝告情愿灾民》。里面的观点马上让我感到很不舒服,其一是劝慰那些失去了子女的父母们他们在天国已经成了菩萨。其二便是希望痛失子女的父母们不要情绪激动以防被反华势力利用。说实话,前者的说法很肉麻,很作。后者的角度真的很诡异,在如此悲痛的时期竟然还能顾及”民族大义“,了不起啊。仔细想想其中的逻辑,不难发现此番劝慰的言论毫无人文关怀。可怜天下父母心,面对失去子女的人们,面对他们的悲痛和愤怒,余大师竟以极其戏虐的方式来安慰劝告。抛出”升天做菩萨“的论调,让人哭笑不得,求助宗教往往是人们最后的无奈,可大师却让它提前登场并扮演绝对的主力,真是神来之笔啊!更为令人不解的是关于反华势力的言论,其体制内既得利益者的嘴脸一览无遗。
有了这些思考,有必要对《文化苦旅》这本书重新查看。又翻看一番后,才发现原来的感受只是流于表面太过肤浅。书中的很多逻辑都是牵强附会的,作者并没有着眼于时下人们的精神焦虑,也没有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惠及众生,只是大而无当地泛泛地空洞地论述着看似宏大的文化议题。书中提到作者成了“中国历来受诽谤最多的独立知识分子”,面对这份“诽谤”,作者想到了“天人对话”。于是便有了下面这番对话
上文中的“我点头”指的是作者, 说明余大师也认同发生诽谤时不必看内容的观点。诽谤为什么会发生?简单来说就是有争议和对于同一事物或人的评价不一所引起的强烈反差,解决争议的唯一办法就是真相,让真相来制止诽谤。到了余大师这里,真相成了无足轻重的绊脚石,反倒是以别人对自己的嫉妒来解释诽谤为什么会发生。真相到底如何,本人无从知晓。但就从余大师的态度来看,俨然一名标准的被迫害妄想症患者。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疑虑不清的问题。比如上面说的“诽谤”中就包含了“历史问题”和“作风问题”。在书中,大师一再强调自己“仕途畅达”,“官运亨通”,“最年轻的文科教授”,“最年轻的高校校长”,“最年轻的厅级官员”。不仅如此,“却还常有北京和上海的高官竭力要把我拉进更高的权力圈子,这在当时很容易”。但是,“我在上上下下的万分惊愕中辞职了。辞了二十三次,才被勉强批准。”照此看来,大师似乎是这样一幅图景:年纪轻轻,才华横溢,位居高位,本可一路高升,怎奈一心向学,继而主动请辞,一路远行。多么令人钦佩的壮举,可前提是这一切都是真的。关于这一部分的真相本人无从知晓也无从考证,但却从网上看到了截然相反的版本。真相只有一个,也就是说必定有一个人在说谎。是谁呢?我无法做出肯定的回答,但我倾向于相信常识。常识就是一个真正有品格的文人是不大可能在自己的作品里自吹自擂的,当然也包括假借别人之口。但在这本书里,我却没有看到这种瓜田李下的拘束。
高中时代读的课外书很少,但是在各种课外辅导材料上知道了很多名著。由于当时的闲暇时间比较少,所以就把部分心仪的著作暗记在心,想着等将来有时间了就彻底地读一读。其中,就有一本这样的书--《文化苦旅》。到后来真的有了读书的时间,也算是完成了当年的计划,比较完整地细读了余秋雨先生的这部散文作品精选。读完后,初步感受就是文字风格清新秀丽,立意高瞻远瞩,内容气象万千,行文大开大合。
直到有一天,在网络上看到一段视频,其中提及余秋雨在当年汶川地震时的一番言论。随即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确是有这么一篇文章,题为《含泪劝告情愿灾民》。里面的观点马上让我感到很不舒服,其一是劝慰那些失去了子女的父母们他们在天国已经成了菩萨。其二便是希望痛失子女的父母们不要情绪激动以防被反华势力利用。说实话,前者的说法很肉麻,很作。后者的角度真的很诡异,在如此悲痛的时期竟然还能顾及”民族大义“,了不起啊。仔细想想其中的逻辑,不难发现此番劝慰的言论毫无人文关怀。可怜天下父母心,面对失去子女的人们,面对他们的悲痛和愤怒,余大师竟以极其戏虐的方式来安慰劝告。抛出”升天做菩萨“的论调,让人哭笑不得,求助宗教往往是人们最后的无奈,可大师却让它提前登场并扮演绝对的主力,真是神来之笔啊!更为令人不解的是关于反华势力的言论,其体制内既得利益者的嘴脸一览无遗。
有了这些思考,有必要对《文化苦旅》这本书重新查看。又翻看一番后,才发现原来的感受只是流于表面太过肤浅。书中的很多逻辑都是牵强附会的,作者并没有着眼于时下人们的精神焦虑,也没有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惠及众生,只是大而无当地泛泛地空洞地论述着看似宏大的文化议题。书中提到作者成了“中国历来受诽谤最多的独立知识分子”,面对这份“诽谤”,作者想到了“天人对话”。于是便有了下面这番对话
您分明在说:“讨论诽谤,不必看内容,只看它为什么发生。”
我点头
上文中的“我点头”指的是作者, 说明余大师也认同发生诽谤时不必看内容的观点。诽谤为什么会发生?简单来说就是有争议和对于同一事物或人的评价不一所引起的强烈反差,解决争议的唯一办法就是真相,让真相来制止诽谤。到了余大师这里,真相成了无足轻重的绊脚石,反倒是以别人对自己的嫉妒来解释诽谤为什么会发生。真相到底如何,本人无从知晓。但就从余大师的态度来看,俨然一名标准的被迫害妄想症患者。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疑虑不清的问题。比如上面说的“诽谤”中就包含了“历史问题”和“作风问题”。在书中,大师一再强调自己“仕途畅达”,“官运亨通”,“最年轻的文科教授”,“最年轻的高校校长”,“最年轻的厅级官员”。不仅如此,“却还常有北京和上海的高官竭力要把我拉进更高的权力圈子,这在当时很容易”。但是,“我在上上下下的万分惊愕中辞职了。辞了二十三次,才被勉强批准。”照此看来,大师似乎是这样一幅图景:年纪轻轻,才华横溢,位居高位,本可一路高升,怎奈一心向学,继而主动请辞,一路远行。多么令人钦佩的壮举,可前提是这一切都是真的。关于这一部分的真相本人无从知晓也无从考证,但却从网上看到了截然相反的版本。真相只有一个,也就是说必定有一个人在说谎。是谁呢?我无法做出肯定的回答,但我倾向于相信常识。常识就是一个真正有品格的文人是不大可能在自己的作品里自吹自擂的,当然也包括假借别人之口。但在这本书里,我却没有看到这种瓜田李下的拘束。
小快乐成就大幸福
世上大凡不朽的杰作,皆是以细节铸就。不仅有宏大的主题,更是充满了有血有肉的人物。不仅有直入眼帘的夺目轮廓,更是不乏画龙点睛之笔。真正完美的事物从来都是大与小的结合,缺一不可。正如我们的生活,要追求一种诸事顺心的状态是很困难的,它不仅要求我们在人生关键的几步上不能犯错,在日常琐事上也要淡然处之。我想能做到两点的人很少,比如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近乎全部失守。好像挺悲哀的,不过静思之,亦无甚必要。只要及时醒悟,小即是大,一花便是一世界。
有的人也许天运使然,每逢关键的岔路口,总是能选择正确的方向。在前行的道路上可谓顺风顺水,颇为得意。如果有贵人相助,那简直就是无往而不利。这种人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别人,反观自己,一无所成似乎是最恰当的形容。恍然隔世之感时常袭来,只因曾经那么多淡如水的蹉跎。也曾感慨,哪怕有一步是对的也不至如此,可转念一想,生活是当下的状态和珍惜,决然不是什么假设和如果。如此,即便所有的关键步骤全部错位又何妨,生活从来没有拒绝过我们,只要我们蹲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未必没有所谓的景点绚丽。
失与得的关系从来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但我想有一种关系必是如此的,大失即大得。人生无非几十载,容量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承载过多的内容。可天真的我们总以为自己的口袋是无尽大的,直到某一天筋疲力尽的时候才发现口袋里装了那么多不必要的东西,想想真不如早点舍弃。也许失与得本来就是虚念,无所谓失,也无所谓得,有的只是我们所有。珍重当下,珍惜所有才是芸芸众生应努力的方向。
于是,便不再因错失人生关键的一步而悔恨不已,也不必因未至某一目的地而苦恼。我们总是那么渺小,探索世界的雄心似乎从来都在,但未知的边界也在日益扩大,结果就是我们更加渺小了。渺小的我们面对未知,面对浩瀚的宇宙总是要怀揣一颗敬畏之心,须知何种成就与烦恼在大自然面前只是无所谓的尘埃,仅此而已。
所以,高谈阔论是毫无意义的,雄心壮志也是虚无的。只有生活的细节才是真实的。我们走过,感受过,活过。这便是生活
有的人也许天运使然,每逢关键的岔路口,总是能选择正确的方向。在前行的道路上可谓顺风顺水,颇为得意。如果有贵人相助,那简直就是无往而不利。这种人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别人,反观自己,一无所成似乎是最恰当的形容。恍然隔世之感时常袭来,只因曾经那么多淡如水的蹉跎。也曾感慨,哪怕有一步是对的也不至如此,可转念一想,生活是当下的状态和珍惜,决然不是什么假设和如果。如此,即便所有的关键步骤全部错位又何妨,生活从来没有拒绝过我们,只要我们蹲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未必没有所谓的景点绚丽。
失与得的关系从来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但我想有一种关系必是如此的,大失即大得。人生无非几十载,容量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承载过多的内容。可天真的我们总以为自己的口袋是无尽大的,直到某一天筋疲力尽的时候才发现口袋里装了那么多不必要的东西,想想真不如早点舍弃。也许失与得本来就是虚念,无所谓失,也无所谓得,有的只是我们所有。珍重当下,珍惜所有才是芸芸众生应努力的方向。
于是,便不再因错失人生关键的一步而悔恨不已,也不必因未至某一目的地而苦恼。我们总是那么渺小,探索世界的雄心似乎从来都在,但未知的边界也在日益扩大,结果就是我们更加渺小了。渺小的我们面对未知,面对浩瀚的宇宙总是要怀揣一颗敬畏之心,须知何种成就与烦恼在大自然面前只是无所谓的尘埃,仅此而已。
所以,高谈阔论是毫无意义的,雄心壮志也是虚无的。只有生活的细节才是真实的。我们走过,感受过,活过。这便是生活
生而孤独
一个人,一条路,便是一辈子。
人生有很多烦恼,比如此时我的孤独。说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种强烈的感受,并不是那种偶尔泛起的心绪,而是一种彻底的漩涡。也许这就是我的宿命,因为所有的一切似乎就是外界附加给我的,环境使然。既然这样,还能怎么办呢?身处其中,无法脱离,那就接受生活的注定,领略别样的风景。
其实想想人的始与终,莫不如是。生的喜悦我们自身无从知晓,反倒是以阵阵啼哭告诉这个世界我们的来到。临终之时,单就善终之人而言,虽有亲友的陪伴,此时的心境想必也是万千难言的。但无论如何,我们在面对生命的两点时都是孤身一人,没有谁可以替代。不会因为命中注定的不幸而选择转世投胎,也不会因为留恋生的美好延展生命。即便是与我们有亲密关系的人也仅仅是短暂的同行的路人,在不同的时间,我们遇到了不同的人,一起前行。到了某一时刻,曾经相伴而行的伙伴终要分道扬镳,没有谁可以在整条路上陪着我们,除了自己。
想到这里,心安了些许。也许有些违心,但基本也是此时的心态。可对于那些热热闹闹风风火火过活的人,一人独处时不免会悲从中来,虽然只是短暂的感慨。身处不同境况的人对于同一情境自是有着不同的表达,然而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孤独才是最客观的呢?这个角度同时要满足这个条件,即从它出发我们能最大限度地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我想还是把孤独常态化,孤独是我们最忠实的朋友,时时刻刻陪伴着我们。当即将同行的路人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的时候,此时我们的内心是无比欣喜的,因为有新朋友可以同行,而不要认为是抛掉了孤独。孤独一直都在,只不过从左右移到了身后,虽然暂时逃离了我们的视线,可依然时刻准备着重新回到又独自前行的我们身边,静静地相依而行。如果可以这么理解的话,孤独就变成了我们贴心知己的好朋友,在孑然一身之时,看似行单却还有影只。孤独默默地来到我们身边陪伴着我们,直到遇到下一个同行之人。
如此,以孤独为友,我们的心态便平和了许多。不再因为孤身一人而心有戚戚,享受孤独带给我们的另一番快乐。前行的道路上遇到同行之人时也可淡然处之,无需过于迷失自我。真若有缘,必有天助。
梁启超先生有言: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孤独让我们更加彻底地看清了自己,也更加了解这个世界。孤独也是一种修行,在修行中彻悟,远离嘈杂的喧嚣,也许看得更清楚。若真是得悟,以境外之心行境内之身,每一分自是多几分珍重,少几分期许。即便放下之时,也可泰然处之。也许这就是以退为进吧,虽然有时不得不退。思维的转换开启的是另一扇心门,从而避免可怕的心魔。如此,善莫大焉。
人生有很多烦恼,比如此时我的孤独。说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种强烈的感受,并不是那种偶尔泛起的心绪,而是一种彻底的漩涡。也许这就是我的宿命,因为所有的一切似乎就是外界附加给我的,环境使然。既然这样,还能怎么办呢?身处其中,无法脱离,那就接受生活的注定,领略别样的风景。
其实想想人的始与终,莫不如是。生的喜悦我们自身无从知晓,反倒是以阵阵啼哭告诉这个世界我们的来到。临终之时,单就善终之人而言,虽有亲友的陪伴,此时的心境想必也是万千难言的。但无论如何,我们在面对生命的两点时都是孤身一人,没有谁可以替代。不会因为命中注定的不幸而选择转世投胎,也不会因为留恋生的美好延展生命。即便是与我们有亲密关系的人也仅仅是短暂的同行的路人,在不同的时间,我们遇到了不同的人,一起前行。到了某一时刻,曾经相伴而行的伙伴终要分道扬镳,没有谁可以在整条路上陪着我们,除了自己。
想到这里,心安了些许。也许有些违心,但基本也是此时的心态。可对于那些热热闹闹风风火火过活的人,一人独处时不免会悲从中来,虽然只是短暂的感慨。身处不同境况的人对于同一情境自是有着不同的表达,然而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孤独才是最客观的呢?这个角度同时要满足这个条件,即从它出发我们能最大限度地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我想还是把孤独常态化,孤独是我们最忠实的朋友,时时刻刻陪伴着我们。当即将同行的路人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的时候,此时我们的内心是无比欣喜的,因为有新朋友可以同行,而不要认为是抛掉了孤独。孤独一直都在,只不过从左右移到了身后,虽然暂时逃离了我们的视线,可依然时刻准备着重新回到又独自前行的我们身边,静静地相依而行。如果可以这么理解的话,孤独就变成了我们贴心知己的好朋友,在孑然一身之时,看似行单却还有影只。孤独默默地来到我们身边陪伴着我们,直到遇到下一个同行之人。
如此,以孤独为友,我们的心态便平和了许多。不再因为孤身一人而心有戚戚,享受孤独带给我们的另一番快乐。前行的道路上遇到同行之人时也可淡然处之,无需过于迷失自我。真若有缘,必有天助。
梁启超先生有言: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孤独让我们更加彻底地看清了自己,也更加了解这个世界。孤独也是一种修行,在修行中彻悟,远离嘈杂的喧嚣,也许看得更清楚。若真是得悟,以境外之心行境内之身,每一分自是多几分珍重,少几分期许。即便放下之时,也可泰然处之。也许这就是以退为进吧,虽然有时不得不退。思维的转换开启的是另一扇心门,从而避免可怕的心魔。如此,善莫大焉。
透过雾霾,我们看到了什么?
曾几何时,我们的天气开始浪漫起来,迷离模糊的空气在诉说着诡异的暧昧。而我们也似乎慢慢接受了这样不是很干净的空气,我们更像是那只温水里的青蛙,静静地等待着注定的死亡而毫无察觉。
生活在南方的朋友可能对这个问题感触不是很深,可你如果是在北方的某个城市生活一个冬季的话,你就能明白什么是暗无天日、浑浑噩噩。有碍观瞻倒是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给人身体健康的危害和精神情绪上的创伤。晴空万里的通透,月明星稀的意境带给人的岂止是身心的愉悦,更是美的源泉。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想和一家人出去集体活动,这本该是多么平常又普通的快乐啊!可现在,如果是起了雾霾,那就只能望洋兴叹了。你就能明白连这么小的快乐都不能满足是多么的悲哀。
最近几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政府在大力采用行政手段治霾,做为普通民众的我们似乎也看到了政府的诚意。可问题永远都是那么地不忍直视,透过表象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雾霾是从什么时候来到我们的身边的?这个问题恐怕并不太容易回答,因为最初大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悄然而至。但可以肯定的是另外一个时间,即在2011年前后成为了公共话题,并一直持续至今。在越来越多的讨论中,大家逐渐取得这样的共识:雾霾是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的污染,并不是偶然的自然天气现象。可以说,正是这种全民共识的达成才从根本上推动了治霾工作的进展,也让政府的“无为而治”无处遁形。讽刺的是,引爆这个话题的是美国驻北京大使馆。正如许多问题一样,我们都要通过“出口转内销”的途径来正视那么多的深受其害却不自知的真面目。更为戏剧的是,相关部门竟顾左右而言他,还理直气壮地谈什么“干涉内政”。不仅如此,有媒体竟抛出了“阴谋论”的调子。真是恬不知耻。幸运的是,在公民意识日渐增进的今天,民众选择了真相。
让我们回到所有这一切的起点,探究这烦人的雾霾是怎么产生的。也许有人会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啊,因为工业污染么。没错,这一点是常识,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可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有前车之鉴,我们的现状尚且如此,可以想象没有他们做领路人的我们又该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所有的一切都与金钱挂钩。对政府官员的考察主要依赖于GDP,普通民众除了发家致富对其他事项更是不管不顾。上行下效,在这样的价值体系引导下,什么糟糕的情况都可能发生。根本上看,这个问题还要归结于产生相关经济政策的权力运行体系,由于权力不受监督和约束,在最初发生问题的有利时期窗口里,相关利益损害方并不能发声,更没有参与政策修正的权利。最终环境污染的恶果就像是毒瘤一样扩散到全身,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
政府做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环境污染这个问题上难辞其咎。大道至简,如果政府能融合社会各方的声音,汇集不同群体的智慧,就有可能做出对大众最有益的决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期待有这样一个大家可以讨论协商的制度平台,让各利益相关方都能参与进来。如果我们总是置身事外,那么受害的到头来还是我们自己。正如环境污染这个问题本身。
让我们多一分公民意识,积极地去关注和建言。虽然短时间内不会明显地改变什么,终有一天汇聚变成巨大的洪流,冲破万千阻碍,驶向自由的彼岸。由此,才能避免那些看似必然的悲剧。
生活在南方的朋友可能对这个问题感触不是很深,可你如果是在北方的某个城市生活一个冬季的话,你就能明白什么是暗无天日、浑浑噩噩。有碍观瞻倒是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给人身体健康的危害和精神情绪上的创伤。晴空万里的通透,月明星稀的意境带给人的岂止是身心的愉悦,更是美的源泉。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想和一家人出去集体活动,这本该是多么平常又普通的快乐啊!可现在,如果是起了雾霾,那就只能望洋兴叹了。你就能明白连这么小的快乐都不能满足是多么的悲哀。
最近几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政府在大力采用行政手段治霾,做为普通民众的我们似乎也看到了政府的诚意。可问题永远都是那么地不忍直视,透过表象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雾霾是从什么时候来到我们的身边的?这个问题恐怕并不太容易回答,因为最初大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悄然而至。但可以肯定的是另外一个时间,即在2011年前后成为了公共话题,并一直持续至今。在越来越多的讨论中,大家逐渐取得这样的共识:雾霾是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的污染,并不是偶然的自然天气现象。可以说,正是这种全民共识的达成才从根本上推动了治霾工作的进展,也让政府的“无为而治”无处遁形。讽刺的是,引爆这个话题的是美国驻北京大使馆。正如许多问题一样,我们都要通过“出口转内销”的途径来正视那么多的深受其害却不自知的真面目。更为戏剧的是,相关部门竟顾左右而言他,还理直气壮地谈什么“干涉内政”。不仅如此,有媒体竟抛出了“阴谋论”的调子。真是恬不知耻。幸运的是,在公民意识日渐增进的今天,民众选择了真相。
让我们回到所有这一切的起点,探究这烦人的雾霾是怎么产生的。也许有人会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啊,因为工业污染么。没错,这一点是常识,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可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有前车之鉴,我们的现状尚且如此,可以想象没有他们做领路人的我们又该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所有的一切都与金钱挂钩。对政府官员的考察主要依赖于GDP,普通民众除了发家致富对其他事项更是不管不顾。上行下效,在这样的价值体系引导下,什么糟糕的情况都可能发生。根本上看,这个问题还要归结于产生相关经济政策的权力运行体系,由于权力不受监督和约束,在最初发生问题的有利时期窗口里,相关利益损害方并不能发声,更没有参与政策修正的权利。最终环境污染的恶果就像是毒瘤一样扩散到全身,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
政府做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环境污染这个问题上难辞其咎。大道至简,如果政府能融合社会各方的声音,汇集不同群体的智慧,就有可能做出对大众最有益的决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期待有这样一个大家可以讨论协商的制度平台,让各利益相关方都能参与进来。如果我们总是置身事外,那么受害的到头来还是我们自己。正如环境污染这个问题本身。
让我们多一分公民意识,积极地去关注和建言。虽然短时间内不会明显地改变什么,终有一天汇聚变成巨大的洪流,冲破万千阻碍,驶向自由的彼岸。由此,才能避免那些看似必然的悲剧。
文化垃圾
打开电视机,或者进入某一视频内容网站,你会惊讶地发现这样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所谓的“综艺节目”都在狂欢,而大部分电视剧都在说着听不懂的鬼话。在这样一片沸腾的喧嚣之中,不禁要问: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所有的公共媒体似乎都成了娱乐工具,毫无责任意识和职业担当,将大量的舆论空间带离现实问题和人文关怀,真乃罪大恶极,罪不容诛。然而把所有问题归咎于媒体自身,也是不妥。因为媒体并不是独立的市场个体,只是做为某种类型的执行工具罢了。原本就是喊话用的喇叭,只不过这个喇叭现在有了一些自由度,于是从属性上看,我们的所听所看便是所想和所能的结合体。乱象频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严密的社会控制下,舆论媒体从来都是统治者的工具。在不同维度的框架下,“意识形态”相比于暴力机器、经济手段、行政力量有着根本性的作用。其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其看似浮光掠影,却又润物无声。一个社会的崩溃,往往首先发轫于思想的“异端”,如果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那么这个蚁穴就是统治者所说的“反动思想”。
在古代,舆论媒体相较于今天犹如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当时普通民众的文化素养都很低,并不需要太高级的思想控制,只需必要的教化和相关的武力安排即可。真让统治者上心的是那些知识分子,他们有了相当高的知识水平,与统治阶级相差的也许就是运气和野性。所以,类似焚书坑儒和文字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屡见不鲜,也许会有人疑惑:这些人并不像那些“反贼”直接威胁统治者的利益,为什么要对他们大开杀戒呢?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他们虽然不“急”但却很“重”,因为他们动摇的是统治者的根基。
时值有限市场化的今天,情况有了些许改观。在以前,当政者对下面的语言都是播音员似的,即我说你听。你没有分辨对错的权利,只有领会、接受、执行的义务。以影视产业为例,因为采用了市场化的改革,各主要参与方必然要顾及观众的口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自说自话。不幸的是,更大的问题来了,我们的民众在千百年的奴性教化下早已泯灭了人性,被统治者调教的如僵尸般凶恶,如豺狼般残忍。而更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缺乏一个系统持续的启蒙期,导致我们的心智水平现在还处于幼童时期。古有逢君之恶,今有逢民之恶,所以各种恶俗、低俗的事物层出不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整天沉浸在自己的迷幻想象之中,竟无半点务实精神。
在绝对管制和有限开放下,可以表达的东西很有限。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抗日神剧、神话剧,瞎编古装剧、和浮夸的综艺节目。而这些反过来又起到了愚弄大众的作用,这也正是某些人所乐见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的文化垃圾能够大行其道而毫无衰减之势。
但是,乱象并不能代表全部,也不能说明一切。在这万绿丛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了闪烁着良知与理性光芒的一点红。希望这样的勇士越来越多,召唤我们失去了很久的良知和天性。
在严密的社会控制下,舆论媒体从来都是统治者的工具。在不同维度的框架下,“意识形态”相比于暴力机器、经济手段、行政力量有着根本性的作用。其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其看似浮光掠影,却又润物无声。一个社会的崩溃,往往首先发轫于思想的“异端”,如果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那么这个蚁穴就是统治者所说的“反动思想”。
在古代,舆论媒体相较于今天犹如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当时普通民众的文化素养都很低,并不需要太高级的思想控制,只需必要的教化和相关的武力安排即可。真让统治者上心的是那些知识分子,他们有了相当高的知识水平,与统治阶级相差的也许就是运气和野性。所以,类似焚书坑儒和文字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屡见不鲜,也许会有人疑惑:这些人并不像那些“反贼”直接威胁统治者的利益,为什么要对他们大开杀戒呢?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他们虽然不“急”但却很“重”,因为他们动摇的是统治者的根基。
时值有限市场化的今天,情况有了些许改观。在以前,当政者对下面的语言都是播音员似的,即我说你听。你没有分辨对错的权利,只有领会、接受、执行的义务。以影视产业为例,因为采用了市场化的改革,各主要参与方必然要顾及观众的口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自说自话。不幸的是,更大的问题来了,我们的民众在千百年的奴性教化下早已泯灭了人性,被统治者调教的如僵尸般凶恶,如豺狼般残忍。而更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缺乏一个系统持续的启蒙期,导致我们的心智水平现在还处于幼童时期。古有逢君之恶,今有逢民之恶,所以各种恶俗、低俗的事物层出不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整天沉浸在自己的迷幻想象之中,竟无半点务实精神。
在绝对管制和有限开放下,可以表达的东西很有限。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抗日神剧、神话剧,瞎编古装剧、和浮夸的综艺节目。而这些反过来又起到了愚弄大众的作用,这也正是某些人所乐见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的文化垃圾能够大行其道而毫无衰减之势。
但是,乱象并不能代表全部,也不能说明一切。在这万绿丛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了闪烁着良知与理性光芒的一点红。希望这样的勇士越来越多,召唤我们失去了很久的良知和天性。
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有这样一部剧,风格很另类,不是很大众。注定不会成为流行于街头巷尾的娱乐剧。他给人的更多是思考,是启发,而不是空虚、寂寞、无聊之时打发时间的消遣。它就是《大明王朝1566》,撇开真实的历史场景,单就剧情而言还是比较严谨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严肃的政治情境中人物的形象很鲜活,并没有预设立场。于是从不同人物的眼光去看,我们便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世界。没有谁再是绝对的主角,也没有谁可以控制一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与忧,正如现实中的你我,自己便是整个世界。这样说似乎有点狂妄自大,但不管怎样总比活在别人给自己做的套子里要好,也更加自在。
里面有一段台词,出自海瑞之口,感觉比较有意思。
里面有一段台词,出自海瑞之口,感觉比较有意思。
国因人病海瑞之语,道出当时人人心中皆有而又不敢发之言。所以,很多时候值得人敬佩的不是多么卓越的学识,而是敢于奋力一争的勇气。虽然明知道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善,但只要是在往前走,便有到达彼岸的希望。
医病便是医人
医人才能医国
视国为家
一人独治
予取予夺
置百官如虚设
置天下苍生于不顾 这就是病根
一部华夏之史
夏朝 商朝便是只有君王没有百姓的天下
当时诗经有云 时日曷丧 吾与汝俱亡
可见民不聊生
天下百姓都有了与夏桀同归于尽的心
商革夏命
前数百年还能顾及天下苍生
到了纣王之时
简直视百姓如草芥 顷刻而亡
天生孔子 教仁者爱人
继生孟子 道出了
民为重 社稷次之 君为轻
万古不变之至理
秦朝不尊孔孟 三世而亡
到了汉文帝的时候 才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
恭行俭约 君臣共治 以民为本
我华夏历史上才第一次真正出现了清平盛世 史称文景之治
唐太宗效之 与贤臣共治 又有了贞观之治
之后 多少次改朝换代
凡是君臣共治以民为本 便天下太平
凡一君独治 弃用贤臣 不顾民生 便衰世而亡
到了大明朝
我太祖高皇帝出身贫寒马上得天下
犹知百姓之苦
惩贪治恶 轻徭薄赋
有德惠于天下
但也就是从太祖高皇帝时种下了恶果
当时居然将孟子牌位从孔庙搬出
这便是不认同民为重 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治国至理
厉行一君独治
置内阁 视同仆人
设百官 视同仇寇
说打就打 要杀便杀
授权柄于宦官 以家奴治天下
将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视同朱姓一家之私产
传至今日已历一十一帝
尤以当今皇上为甚
二十余年不上朝
名为玄修 暗操独治 外用严党 内用宦奴
一意搜刮天下民财
有多少科甲出身的官员
有良知的拼了命去争
无良知的官员 干脆逢君之恶 顺谀皇上
皇室大贪 他们小贪
上下一心刮尽天下民财
可怜我大明百姓
苦上加苦
有多少死于苛政 有多少死于饥寒
奴性
何为中国人?我想如果要给这个不好谈的大概念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奴性”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凡几千年之历史,鲁迅曾有言,无外乎想做奴隶不可得和做稳了奴隶两个时期。确乎其然,在数千年的专制文化浸淫下,人们早已被愚化得黑白不分,是非不明,善恶不辨,忠奸不知。呜呼,悲哉!然要探究其本源又无比的纷扰复杂,罪魁祸首并非某一单一力量或因素。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试着找出根本性的力量,来探究它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到中国人的骨子里,更为可怕的是,正如生物学上的遗传理论一样,人们的奴性基因在外在力量的鼓励引导下得以顺利的保存和发展。而非奴性基因则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消灭的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则愈多,少则愈少。于是,时至今日,一国之愚奴。即便有窥破其玄机者,也如噤若寒蝉。
话说两千年前之中国,乱世如云,分分合合。此时期名为,春秋战国。历史的车轮在这里似乎有点摇摆,但也比较纯粹。因为之后的时期再也找不出比它更“封建”的了,因为从此以往都以郡县制安天下,中国的权力生态框架就此基本形成。偌大的国土被切割成零零散散的小块,朝廷委任官职以治之。就此,形成的格局便是强大的中央政府并伴之以无力的地方政府。
谈到这里,一个对中国人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人物横空出世。他就是孔子,那么孔子是谁呢?他又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呢?如果从通俗角度,他跟你我都一样,是普通的生物个体。大家对这个世界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可要命的是,孔子的那一套极受统治者青睐。所以,儒家思想在统治者的推动下变成了社会的主流思想,并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直到王朝时代的终结。
极权的政治框架加上统治思想的“春风化雨”,两者相互融合,最终便决定了以后的历史走向。其实“走向”这个词并不准确,因为随后的历史时期并没有在向前走,仅仅是在原地打转。与此相反的是专权体制还在自我强化,在另一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若不是外力的介入,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仍是昨天。可问题来了,今天不是昨天吗?随分彼此,却又似曾相识。这也正是时下要论及国人奴性的原因所在。
看似另一番天地,其核心要素依然如斯,也就免不了奴性依旧了。
其实简单来看,人类其实是可执行的机器。怎么执行取决于输入什么样的程序,当然也包含思考的方式。不同的历史时期输入的程序也不尽相同,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历史的话,就会发现民众是处在“格式化”和“写入程序”的循环往复之中。所以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历史只是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尽管书本里也是雾里看花。换言之,我们身上找不到太多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我们只属于当下。
谈到这里,把国人的奴性归结于程序使然似乎比较恰当,还有从遗传的角度也是在不断的强化。虽然短时期可能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但只要不是处在绝对封闭的环境里,国人的奴性一定会逐步消融瓦解。在互联网的催化下,这个过程应该会不断加速。但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重要的是人人做起,就能汇聚强大的力量。其势在必然,就能无往而不胜。
凡几千年之历史,鲁迅曾有言,无外乎想做奴隶不可得和做稳了奴隶两个时期。确乎其然,在数千年的专制文化浸淫下,人们早已被愚化得黑白不分,是非不明,善恶不辨,忠奸不知。呜呼,悲哉!然要探究其本源又无比的纷扰复杂,罪魁祸首并非某一单一力量或因素。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试着找出根本性的力量,来探究它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到中国人的骨子里,更为可怕的是,正如生物学上的遗传理论一样,人们的奴性基因在外在力量的鼓励引导下得以顺利的保存和发展。而非奴性基因则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消灭的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则愈多,少则愈少。于是,时至今日,一国之愚奴。即便有窥破其玄机者,也如噤若寒蝉。
话说两千年前之中国,乱世如云,分分合合。此时期名为,春秋战国。历史的车轮在这里似乎有点摇摆,但也比较纯粹。因为之后的时期再也找不出比它更“封建”的了,因为从此以往都以郡县制安天下,中国的权力生态框架就此基本形成。偌大的国土被切割成零零散散的小块,朝廷委任官职以治之。就此,形成的格局便是强大的中央政府并伴之以无力的地方政府。
谈到这里,一个对中国人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人物横空出世。他就是孔子,那么孔子是谁呢?他又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呢?如果从通俗角度,他跟你我都一样,是普通的生物个体。大家对这个世界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可要命的是,孔子的那一套极受统治者青睐。所以,儒家思想在统治者的推动下变成了社会的主流思想,并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直到王朝时代的终结。
极权的政治框架加上统治思想的“春风化雨”,两者相互融合,最终便决定了以后的历史走向。其实“走向”这个词并不准确,因为随后的历史时期并没有在向前走,仅仅是在原地打转。与此相反的是专权体制还在自我强化,在另一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若不是外力的介入,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仍是昨天。可问题来了,今天不是昨天吗?随分彼此,却又似曾相识。这也正是时下要论及国人奴性的原因所在。
看似另一番天地,其核心要素依然如斯,也就免不了奴性依旧了。
其实简单来看,人类其实是可执行的机器。怎么执行取决于输入什么样的程序,当然也包含思考的方式。不同的历史时期输入的程序也不尽相同,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历史的话,就会发现民众是处在“格式化”和“写入程序”的循环往复之中。所以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历史只是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尽管书本里也是雾里看花。换言之,我们身上找不到太多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我们只属于当下。
谈到这里,把国人的奴性归结于程序使然似乎比较恰当,还有从遗传的角度也是在不断的强化。虽然短时期可能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但只要不是处在绝对封闭的环境里,国人的奴性一定会逐步消融瓦解。在互联网的催化下,这个过程应该会不断加速。但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重要的是人人做起,就能汇聚强大的力量。其势在必然,就能无往而不胜。
可怜可悲又可耻的中国人
原谅我的用词,能看到这个标题的人们或许会感到被深深地冒犯。但是,真相总是很残酷。不管你怎么去遮遮掩掩,它总在那里。
说到可怜,中国的可怜文化可能是最低等的,其中并没有多少尊重,更多的只是卑躬屈膝。处于弱势群体的人们想要获得更好的生存,法则之一便是装可怜,谄媚,阿谀奉承无所不用其极。在此种情形之下,做人的尊严,处世的底线统统靠边站。而据本人有限的了解,当今主流之国都没有中国人这么地奴性十足。相反,我们看到了很多可贵的品质。即便弱小,依然自强。纵使潦倒,不忘坦荡。
时下之中国,问题不可谓不多,矛盾不可谓不尖锐。随随便便就能列举一大筐,教育问题,环境问题,医疗保障问题,养老问题,就业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等。 可现实中的政府在干什么呢?媒体又在喧嚣什么呢?打开报纸电视,全是歌功颂德。现在的综艺更是无聊至极,毫无人文关怀,一味地搞笑。原因何在呢?有的媒体从业者并非不知其中之缘由,无奈也是受体制所困,只得噤声。与其类似的人群并不在少数。身处其中,明明早就看穿皇帝新衣的把戏,还要口是心非,指鹿为马。最大的可悲莫过于此。
站在金字塔尖的人们拥有最佳的视野,往往也具备最恶毒的心肠,还有最无耻的嘴脸。在专制集权的体制下,其特性体现的更加明显。厚黑学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或者说劣币驱逐良币 。这些人整天说着鬼都听不懂的鬼话,画了一个又一个大饼。整天还以“我最无耻我怕谁”的自信招摇过市。明明恶贯满盈,却还整天往自己身上贴金。明明鬼话连篇丝毫经不起推敲,还自诩真理的化身。明明是上不得台面的小丑恶棍流氓,却包装成了伟人。无耻之极矣!
此三种人大体上就构成了中国社会的金字塔,万恶的塔啊,什么时候才能崩塌呢?
说到可怜,中国的可怜文化可能是最低等的,其中并没有多少尊重,更多的只是卑躬屈膝。处于弱势群体的人们想要获得更好的生存,法则之一便是装可怜,谄媚,阿谀奉承无所不用其极。在此种情形之下,做人的尊严,处世的底线统统靠边站。而据本人有限的了解,当今主流之国都没有中国人这么地奴性十足。相反,我们看到了很多可贵的品质。即便弱小,依然自强。纵使潦倒,不忘坦荡。
时下之中国,问题不可谓不多,矛盾不可谓不尖锐。随随便便就能列举一大筐,教育问题,环境问题,医疗保障问题,养老问题,就业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等。 可现实中的政府在干什么呢?媒体又在喧嚣什么呢?打开报纸电视,全是歌功颂德。现在的综艺更是无聊至极,毫无人文关怀,一味地搞笑。原因何在呢?有的媒体从业者并非不知其中之缘由,无奈也是受体制所困,只得噤声。与其类似的人群并不在少数。身处其中,明明早就看穿皇帝新衣的把戏,还要口是心非,指鹿为马。最大的可悲莫过于此。
站在金字塔尖的人们拥有最佳的视野,往往也具备最恶毒的心肠,还有最无耻的嘴脸。在专制集权的体制下,其特性体现的更加明显。厚黑学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或者说劣币驱逐良币 。这些人整天说着鬼都听不懂的鬼话,画了一个又一个大饼。整天还以“我最无耻我怕谁”的自信招摇过市。明明恶贯满盈,却还整天往自己身上贴金。明明鬼话连篇丝毫经不起推敲,还自诩真理的化身。明明是上不得台面的小丑恶棍流氓,却包装成了伟人。无耻之极矣!
此三种人大体上就构成了中国社会的金字塔,万恶的塔啊,什么时候才能崩塌呢?
浅谈AV
这是许多人避而不谈的话题,也有人以此卖弄胡诌。什么东西只要涉及到性,便似乎有了无尽的魔力,AV的热度或因于斯。
记得那时第一次去网吧,大概是高二的时候,与同学为伴。彼时还不知电脑网络为何物,好奇心是人类天然的老师,如获至宝似的瞎鼓捣一番。放眼望去,满是眩光的屏幕和密密麻麻的小人。眩光在闪,小人在动。好不热闹。后来才知道,那些都是火的一塌糊涂的网游。无意一瞥,画面有异,竟是充满了力量与激情的活塞运动。旋即转过脸来,记得那时的心情也没有什么异样,思绪也没有大的波澜,可能只有一点点好奇吧!
后来,进入更高阶段的教育。随着时间的自由和各方面条件的改善,上网的便利性大大地提高了。 这个年龄段的人们的好奇心是无法想象的,当然也是各个方面的。好奇心遇上了网络,真可谓如虎添翼,我在如饥似渴地补充着那个人生阶段所需要的营养和能量。虽然后来明白所谓的丰富多彩只不过是人为筛选的产物,但相对于之前的信息渠道和速度来说已经是天壤之别了。在纷繁的知识对象中当然也包含性,于是,对性的了解也在逐渐加深。这其中就涉及到有关性的影视。然后有了电脑,网络带给人的一切才显得那么不同寻常,所有的通道都在加速。慢慢地接触到了AV,刚开始是在快播里看到的。有些纯粹是简单的生理活动,还有些就显得比较高尚了,带点唯美的色彩。后来的后来,才彻底知晓,在日本这是个庞大而成熟的产业,并且是合法的。
随着观片数量的增加,伴随而来的是同样递增的困惑。她们为什么要从事这个行业?社会认同她们吗?她们是怎么怎么突破自我心理的最后那道防线?她们有羞耻心吗?她们都是道德沦丧自甘堕落的人吗? 她们有男朋友吗?并且,事实上她们好像以此为乐以此为荣,更增加了我的不解。在中国,无论古今,女人在性方面稍有不检点,有时即便是合乎情理的本能都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无出头之日。性的操守已经成为女人道德标准中最最重要并且是无可替代的条目。可以说是到了一黑俱黑的地步。历数古往今来人们意象中的完美女人,她们好像都不是人,因为她们无一例外都有个共同点--不食人间烟火,好似真正的禁欲者。相反,那些反面典型大多是淫娃荡妇。同样的行为发生在男性身上可能就是截然相反的评价,比如我们熟知的那个褒义词--风流倜傥。思维继续发散,顺着这个思路,我慢慢意识到决定我对女人审美的关键人物竟是白娘子小龙女式的形象。没错,她们都很唯美,却不现实。在魔幻中成长起来的我有了上述的困惑就不足为奇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时代的悲剧,因为这个社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去性别化的。现实中审美无所适从,那就对准了艺术形象。这可能就是最初的起因吧。想至此,心中困惑的坚冰消融了许多。
慢慢地,我把AV从道德的范畴中剥离开来。也许道德本来就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并非一成不变。AV女优也是为了生存,她们靠自己的劳动努力赚钱养家,积极取悦观众,不偷,不抢,不坑,不欺,不伤害任何人。甚至比有些看似天真无邪之人更值得我尊重。女优似乎更加真实可爱,在这里,性就是性,不包含任何社会暗示和附加条件。女优就是在靠自己的身体去勤勉劳动,和现实中的你我他一样。没必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乱发评论,真的没必要。
记得那时第一次去网吧,大概是高二的时候,与同学为伴。彼时还不知电脑网络为何物,好奇心是人类天然的老师,如获至宝似的瞎鼓捣一番。放眼望去,满是眩光的屏幕和密密麻麻的小人。眩光在闪,小人在动。好不热闹。后来才知道,那些都是火的一塌糊涂的网游。无意一瞥,画面有异,竟是充满了力量与激情的活塞运动。旋即转过脸来,记得那时的心情也没有什么异样,思绪也没有大的波澜,可能只有一点点好奇吧!
后来,进入更高阶段的教育。随着时间的自由和各方面条件的改善,上网的便利性大大地提高了。 这个年龄段的人们的好奇心是无法想象的,当然也是各个方面的。好奇心遇上了网络,真可谓如虎添翼,我在如饥似渴地补充着那个人生阶段所需要的营养和能量。虽然后来明白所谓的丰富多彩只不过是人为筛选的产物,但相对于之前的信息渠道和速度来说已经是天壤之别了。在纷繁的知识对象中当然也包含性,于是,对性的了解也在逐渐加深。这其中就涉及到有关性的影视。然后有了电脑,网络带给人的一切才显得那么不同寻常,所有的通道都在加速。慢慢地接触到了AV,刚开始是在快播里看到的。有些纯粹是简单的生理活动,还有些就显得比较高尚了,带点唯美的色彩。后来的后来,才彻底知晓,在日本这是个庞大而成熟的产业,并且是合法的。
随着观片数量的增加,伴随而来的是同样递增的困惑。她们为什么要从事这个行业?社会认同她们吗?她们是怎么怎么突破自我心理的最后那道防线?她们有羞耻心吗?她们都是道德沦丧自甘堕落的人吗? 她们有男朋友吗?并且,事实上她们好像以此为乐以此为荣,更增加了我的不解。在中国,无论古今,女人在性方面稍有不检点,有时即便是合乎情理的本能都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无出头之日。性的操守已经成为女人道德标准中最最重要并且是无可替代的条目。可以说是到了一黑俱黑的地步。历数古往今来人们意象中的完美女人,她们好像都不是人,因为她们无一例外都有个共同点--不食人间烟火,好似真正的禁欲者。相反,那些反面典型大多是淫娃荡妇。同样的行为发生在男性身上可能就是截然相反的评价,比如我们熟知的那个褒义词--风流倜傥。思维继续发散,顺着这个思路,我慢慢意识到决定我对女人审美的关键人物竟是白娘子小龙女式的形象。没错,她们都很唯美,却不现实。在魔幻中成长起来的我有了上述的困惑就不足为奇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时代的悲剧,因为这个社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去性别化的。现实中审美无所适从,那就对准了艺术形象。这可能就是最初的起因吧。想至此,心中困惑的坚冰消融了许多。
慢慢地,我把AV从道德的范畴中剥离开来。也许道德本来就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并非一成不变。AV女优也是为了生存,她们靠自己的劳动努力赚钱养家,积极取悦观众,不偷,不抢,不坑,不欺,不伤害任何人。甚至比有些看似天真无邪之人更值得我尊重。女优似乎更加真实可爱,在这里,性就是性,不包含任何社会暗示和附加条件。女优就是在靠自己的身体去勤勉劳动,和现实中的你我他一样。没必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乱发评论,真的没必要。
订阅:
博文 (Atom)
-
不知怎么地,突然想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想比较一下蒋中正和毛泽东两个人的写字水平,在网上搜索了相关资料,发现两个人还是很有可比性的。两人幼时都曾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想必习字应是极其重要的训练内容之一。而后两人继续接受新式学堂的教育。此后,蒋介石读的是军校,而毛泽东读的是师范学校。按道...
-
曾经手捧邪教编写的邪书,百思不得其解。为何书中的每个字我都认识,可把它们组织成句子却一无所知?甚至一度怀疑过自己的智商,不配学习那么先进的理论,而那些理论在邪教的宣传中拥有战天斗地的超能力,甚至可以佛挡杀佛。后来似乎慢慢明白了,邪教靠的是谎言和暴力。而此刻,我又很庆幸,因为我从一...
-
原谅我的用词,能看到这个标题的人们或许会感到被深深地冒犯。但是,真相总是很残酷。不管你怎么去遮遮掩掩,它总在那里。 说到可怜,中国的可怜文化可能是最低等的,其中并没有多少尊重,更多的只是卑躬屈膝。处于弱势群体的人们想要获得更好的生存,法则之一便是装可怜,谄媚,阿谀奉承无所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