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们的天气开始浪漫起来,迷离模糊的空气在诉说着诡异的暧昧。而我们也似乎慢慢接受了这样不是很干净的空气,我们更像是那只温水里的青蛙,静静地等待着注定的死亡而毫无察觉。
生活在南方的朋友可能对这个问题感触不是很深,可你如果是在北方的某个城市生活一个冬季的话,你就能明白什么是暗无天日、浑浑噩噩。有碍观瞻倒是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给人身体健康的危害和精神情绪上的创伤。晴空万里的通透,月明星稀的意境带给人的岂止是身心的愉悦,更是美的源泉。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想和一家人出去集体活动,这本该是多么平常又普通的快乐啊!可现在,如果是起了雾霾,那就只能望洋兴叹了。你就能明白连这么小的快乐都不能满足是多么的悲哀。
最近几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政府在大力采用行政手段治霾,做为普通民众的我们似乎也看到了政府的诚意。可问题永远都是那么地不忍直视,透过表象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雾霾是从什么时候来到我们的身边的?这个问题恐怕并不太容易回答,因为最初大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悄然而至。但可以肯定的是另外一个时间,即在2011年前后成为了公共话题,并一直持续至今。在越来越多的讨论中,大家逐渐取得这样的共识:雾霾是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的污染,并不是偶然的自然天气现象。可以说,正是这种全民共识的达成才从根本上推动了治霾工作的进展,也让政府的“无为而治”无处遁形。讽刺的是,引爆这个话题的是美国驻北京大使馆。正如许多问题一样,我们都要通过“出口转内销”的途径来正视那么多的深受其害却不自知的真面目。更为戏剧的是,相关部门竟顾左右而言他,还理直气壮地谈什么“干涉内政”。不仅如此,有媒体竟抛出了“阴谋论”的调子。真是恬不知耻。幸运的是,在公民意识日渐增进的今天,民众选择了真相。
让我们回到所有这一切的起点,探究这烦人的雾霾是怎么产生的。也许有人会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啊,因为工业污染么。没错,这一点是常识,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可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有前车之鉴,我们的现状尚且如此,可以想象没有他们做领路人的我们又该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所有的一切都与金钱挂钩。对政府官员的考察主要依赖于GDP,普通民众除了发家致富对其他事项更是不管不顾。上行下效,在这样的价值体系引导下,什么糟糕的情况都可能发生。根本上看,这个问题还要归结于产生相关经济政策的权力运行体系,由于权力不受监督和约束,在最初发生问题的有利时期窗口里,相关利益损害方并不能发声,更没有参与政策修正的权利。最终环境污染的恶果就像是毒瘤一样扩散到全身,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
政府做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环境污染这个问题上难辞其咎。大道至简,如果政府能融合社会各方的声音,汇集不同群体的智慧,就有可能做出对大众最有益的决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期待有这样一个大家可以讨论协商的制度平台,让各利益相关方都能参与进来。如果我们总是置身事外,那么受害的到头来还是我们自己。正如环境污染这个问题本身。
让我们多一分公民意识,积极地去关注和建言。虽然短时间内不会明显地改变什么,终有一天汇聚变成巨大的洪流,冲破万千阻碍,驶向自由的彼岸。由此,才能避免那些看似必然的悲剧。
生活在南方的朋友可能对这个问题感触不是很深,可你如果是在北方的某个城市生活一个冬季的话,你就能明白什么是暗无天日、浑浑噩噩。有碍观瞻倒是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给人身体健康的危害和精神情绪上的创伤。晴空万里的通透,月明星稀的意境带给人的岂止是身心的愉悦,更是美的源泉。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想和一家人出去集体活动,这本该是多么平常又普通的快乐啊!可现在,如果是起了雾霾,那就只能望洋兴叹了。你就能明白连这么小的快乐都不能满足是多么的悲哀。
最近几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政府在大力采用行政手段治霾,做为普通民众的我们似乎也看到了政府的诚意。可问题永远都是那么地不忍直视,透过表象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雾霾是从什么时候来到我们的身边的?这个问题恐怕并不太容易回答,因为最初大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悄然而至。但可以肯定的是另外一个时间,即在2011年前后成为了公共话题,并一直持续至今。在越来越多的讨论中,大家逐渐取得这样的共识:雾霾是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的污染,并不是偶然的自然天气现象。可以说,正是这种全民共识的达成才从根本上推动了治霾工作的进展,也让政府的“无为而治”无处遁形。讽刺的是,引爆这个话题的是美国驻北京大使馆。正如许多问题一样,我们都要通过“出口转内销”的途径来正视那么多的深受其害却不自知的真面目。更为戏剧的是,相关部门竟顾左右而言他,还理直气壮地谈什么“干涉内政”。不仅如此,有媒体竟抛出了“阴谋论”的调子。真是恬不知耻。幸运的是,在公民意识日渐增进的今天,民众选择了真相。
让我们回到所有这一切的起点,探究这烦人的雾霾是怎么产生的。也许有人会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啊,因为工业污染么。没错,这一点是常识,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可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有前车之鉴,我们的现状尚且如此,可以想象没有他们做领路人的我们又该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所有的一切都与金钱挂钩。对政府官员的考察主要依赖于GDP,普通民众除了发家致富对其他事项更是不管不顾。上行下效,在这样的价值体系引导下,什么糟糕的情况都可能发生。根本上看,这个问题还要归结于产生相关经济政策的权力运行体系,由于权力不受监督和约束,在最初发生问题的有利时期窗口里,相关利益损害方并不能发声,更没有参与政策修正的权利。最终环境污染的恶果就像是毒瘤一样扩散到全身,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
政府做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环境污染这个问题上难辞其咎。大道至简,如果政府能融合社会各方的声音,汇集不同群体的智慧,就有可能做出对大众最有益的决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期待有这样一个大家可以讨论协商的制度平台,让各利益相关方都能参与进来。如果我们总是置身事外,那么受害的到头来还是我们自己。正如环境污染这个问题本身。
让我们多一分公民意识,积极地去关注和建言。虽然短时间内不会明显地改变什么,终有一天汇聚变成巨大的洪流,冲破万千阻碍,驶向自由的彼岸。由此,才能避免那些看似必然的悲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